很多人移民美国往往是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,但你对美国教育有多少了解呢?在美国,孩子对学校的选择是多样的,既可以上免费的公立学校,也可以上付费的私立学校,当然,如果你对这两类学校都不是很满意,还可以选择非传统的“家庭学校”。什么是家庭学校呢?下面为您作出详细的解答。
所谓家庭学校,是指以家庭为基本教学点的个性化教育模式,但回归家庭的孩子,其课程不一定全部在家完成。事实上,大多家庭学校的孩子会参加各种外部提供的课程,只是上什么课,什么时间上、进度快慢由父母为子女安排,或者通过父母与孩子讨论协商决定。家庭学校的课程选择,在满足同龄儿童基本教学要求的前提下,可根据孩子的智力状况和兴趣爱好为出发点,没有统一程式。
起源
家庭学校最初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教会,之后逐渐被很多非教会家庭开始引用。美国教育科学院(Institute ofEducation Sciences)的全美教育数据中心(National Center forEducation Statistics)的数据显示,2011-12学年,5到17岁在家上学的孩子占全美学生总数的3.4%,男女比例几乎各一半(49% : 51%)。按族裔划分,白人比例最高,达68%,黑人占8%,西裔15%,亚裔占4%左右。美国教育部援引全美教育数据中心的报告指出,2011-12学年,美国在家上学的孩子已达177万人,较2007年增加约30万人,而1999年和2003年,这一数据分别为85万、110万。显而易见,上家庭学校的孩子数量正逐年稳步上升。
家住旧金山湾区的索菲娅和德莉都是家庭学校的实践者和拥趸者。索菲娅有一儿一女,两个孩子经过几年家庭学校的学习,都顺利转去私立学校,儿子之后又进入了湾区最有竞争力的公立高中,他们都很适应新学校的学习生活。德莉是四个女儿的妈妈,大女儿经过家庭学校九年学习,14岁就完成高中学业,在社区大学开始修大学课程,其他三个女儿继续在家学习。
索菲娅和德莉说,孩子上家庭学校的起因各异--有的是因为孩子智力超常,常规学校教育不能满足求知需求;有的因为孩子多动,或者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,无法适应行动整齐划一的学校教育;有的孩子有音乐、体育等特殊才能,需要配合排练、培训、演出等匹配个性化日程。
全美教育数据中心2011-12学年的调查显示,绝大多数家长为自己的孩子选择家庭学校模式是出于“对其他学校的环境有顾虑”(91%的家长选择了这个选项)。其他原因有“希望为孩子提供德育指导”(77%)、“对其他学校的学术教育不满”(74%)、“希望为孩子提供宗教指导”(64%)、“希望为孩子的教育提供非传统方法”(44%)、“孩子有其他特殊需求”(17%)、“孩子有身体或智力健康问题”(15%)。
索菲娅说,“一般而言,由于文化与语言的考量,在家自学对第一代在美华人还是相当陌生的途径,所以,孩子需要特别帮助经常成为‘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’。”虽然大多数美国家长,特别是白人家长选择家庭学校是出于对学校环境、课程、信仰、品格培养的考虑,但是绝大多数华裔家庭出此选择常常是因为家里有一个“需要特别帮助的小孩”。
而德莉观察说,她所接触到的上家庭学校的孩子,绝大多数是因为家长更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。
利弊
对有特殊才能的孩子而言,家庭学校在时间安排和科目选择上提供了常规学校不具备的灵活性。孩子可以多花时间在自己的特长项目上,如音乐、体育。德莉的大女儿6岁起参加功夫俱乐部的培训,2013年13岁时参加了在中国江苏宜兴举办的国际摔跤邀请赛。比赛后,她顺道去日本观赏樱花、去台湾探望亲友。据她自己估算,那一年她有十几周旅行时间,而旅行极大丰富了她的人生阅历和经历。
对于被常规学校定义的“问题儿童”而言,上家庭学校能让孩子扬长避短,从而极大地增强自信。多动的孩子可以选择他们喜欢、擅长的科目。兴趣产生专注,而特长产生的成绩能极大地强化孩子的自我肯定,从而产生良性循环。
通常,父母在孩子年龄较小的时候,更容易下决心选择家庭学校这种教育模式,而多子女家庭往往因为第一个孩子享受到家庭学校的益处,而让其他子女也如法炮制。
上家庭学校的孩子比上常规学校的孩子有更多时间在家,这对于亲子关系来说既是机会也是挑战。索菲娅和德莉说,上家庭学校的孩子必然更多与父母同进同出、承担更多家务、更多参与家庭决策。而要让孩子开心、健康成长,父母必得不断检查自己有碍亲子关系的行为,不断调整自己。家庭学校的父母需要更多的性格磨炼和自我修养。
一些家庭学校的孩子在社交方面可能表现出不适应,不过,这点会因人、因家庭而异。大多数上家庭学校的孩子会参加家庭以外的各类课程,这些课程大多是根据程度,而不是以年龄切割接收学生的,所以这些孩子往往需要与不同年龄段的人打交道。如果引导正常,家庭学校的孩子反而会更适应与不同年龄的人交往。索菲娅说:“只能与同龄人交往的孩子才是真有社交问题的孩子。”德莉说:“我接触的在家上学的孩子,比较少有社交问题。”
家庭学校还有一些常人一般想象不到的优势。索菲娅和德莉说,上家庭学校的孩子通常没有公立、私立学校孩子那样大的学习压力,也没有那里常有的激烈的同伴竞争。另外,家庭学校的家长往往更注重日常对孩子品格、性格的培养,所以这些孩子大都心态阳光,乐于助人。德莉说;“大女儿上幼儿园时,我因为偶然的机缘第一次接触到家庭学校的孩子,之后又参加了家庭学校的主题研讨会。那些孩子懂礼貌、守纪律的品格,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。”这也是德莉被家庭学校打动的初因。
一些家长也认为,美国很多学校存在校园欺凌、吸毒等恶劣现象,在家上学的孩子相对拥有更为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。
不过,上家庭学校的费用肯定比上免费的公立学校要高。反对者说:家长等于浪费了本来应该返还到孩子身上的税款。根据每个孩子课程安排不同,每个家庭学校学生的费用会有很大差异,但基本上,上家庭学校的费用介于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之间。
另外,大多数这样的家庭,父母至少有一方会辞去专职工作,回归家庭或做半职。芝加哥的晶自己开有公司、事业做得风声水起,为了三个女儿的教育,丈夫放下自己的事业,选择了家庭学校,平时安排孩子们的作息日程、风雨无阻接送孩子去上各种课程、每天与孩子们贴心相处。
索菲娅指出,“其实,家庭学校最大的支出是至少一位家长要牺牲收入。但是,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,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也就只有短短的十余年。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讲,我觉得,这样的牺牲是值得的。”
家长
无庸置疑,并不是所有家庭都适合家庭学校的模式。索菲娅说:“采用家庭学校模式的父母其实责任更为重大。父母至少有一方需要很大的自我牺牲,要付出更多。”
由于家庭学校无法将教学进度和孩子管教托付给学校,父母需要为自己的孩子量身定制学习模式,找到适合的课程,还要根据随时出现的新情况,适时调整。这个过程需要大量信息收集、与知情人的沟通,而且不能照搬别的孩子的模式,需要用自己的智慧,为孩子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案。
德莉说;“刚开始两年,我有很强的挫败感,因为偶尔把大女儿与同龄孩子放一起比较时,我发现,很多常规学校教授的课程,我大女儿没有学。直到后来找到了合适她的老师和课程后,我才如释重负。”
我们尚无法判断家庭学校的家长自身的教育水平、情商和宗教信仰对家庭学校模式能否顺利开展所产生的影响。德莉本人是物理学学士、电子工程学硕士,而索菲娅也是电子工程学硕士,两个家庭都信奉基督教。全美教育数据中心2013年的报告显示,家庭学校的父母11%没有高中文凭,20%高中毕业,30%具有技校或专科学历,持大学本科学历的占25%,另外14%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。
索菲娅说,“家庭学校肯定并不适合所有家庭。家庭学校也是历练父母的学校。家长自己首先需要有条理,还要有教育技巧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