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经历了审核、改档
等了两个多月的《芳华》终于上映了
看完《芳华》后
有人说看到了青春的故事
有人说看到了自己
而有人说看到了残酷悲凉的现实
更多的人在说“这是冯小刚最好的电影”
《芳华》热映,看哭了很多人。影片用四十余年的跨度,展开他们命运的流转变迁,有着对一段历史、一群人以及潮流更替、境遇变迁的复杂感怀,勾起了70年代老一辈人的回忆。
随着电影《芳华》的卖座叫好,人们关注导演冯小刚的同时,也将目光集中到了另一个人身上,她就是《芳华》的原著作者兼电影编剧——严歌苓。
严歌苓是谁?美籍华人,著名女作家,编剧。
提起严歌苓,不得不说她的作品。
坊间流传一句话:没有了严歌苓,中国电影将失色三分。
在华人女作家里,她应该属于最有名气的那一挂。至少没几个人能自如地切换作家和编剧的身份,经常跟张艺谋、冯小刚、陈凯歌这样的大导演合作。
从早期的《天浴》《少女小渔》,到《梅兰芳》《金陵十三钗》《归来》,再到《芳华》,冯小刚、张艺谋、陈凯歌、李安这些华语影坛最牛的导演,争着把热情献给严歌苓。
高晓松曾说过:她的文字颠覆了千百年来的套路。甚至有人称其:“翻手为苍凉,覆手为繁华”。
如此有才华又令人着迷的女人,她究竟是谁?又是什么样的女人,可以彻底颠覆千百年的套路?
然而,严歌苓的著作意义并不局限于此,她有更大的野心,充满了对各种问题的“忧”,这是她的个人追求。
比起她的作品,小编觉得严歌苓本身的经历也实在颇具故事性,她把自己活成了一个传奇。
从跳芭蕾的文艺女兵到战地记者,再到旅美作家,华人第一女编剧,她的人生跌宕起伏,她的传奇就是一部最好的人生作品,在严歌苓身上我们能看到一个华裔女性的努力和坚持,时刻在与自己的凄惨人生死磕到底,追求自己美国梦!
所以很多人会说只有读懂了《芳华》背后的女人严歌苓,就能更明白中国人移民的美国梦!
严歌苓:我的移民生活
严歌苓1958年生于上海。1970年成为一名芭蕾舞文艺兵。20岁主动参加了自卫反击战,成为战地记者,从此开始写作。
上世纪80年代末,30岁的严歌苓决定要去美国留学,学习写作。1990年秋天,她考上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学院的文学写作系,成为这个系一百多年来唯一一名外国学生。
到美国后一切归零,要克服语言障碍,还得读书、打工、写作。她说:
这段时期,我就像任何一个中国新移民那样,讨生活,挣饭钱。好像多出一条命来,是脱胎换骨的那种。
按如今“低龄留学”的热潮,毫无英语基础的严歌苓30岁才去美国留学已经太迟。然而,也幸亏她坚持去了,如今我们才能看到这样一位“熟练运用西方文艺理论的价值判断,重新审视“东方人类”的伟大作家。
严歌苓与丈夫劳伦斯·沃克(前美国外交官)
严歌苓结合自身经历,创作了很多关于移民生活的故事,在她看来,80、90年代的华人移民和当代移民,差别迥然,但本质上都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。
80年代末我到美国,认为只有得到足够的教育才能生存,才能在陌生的土地上扎根,所以拼命地学习,武装自己。90年代出生的留学生,跟我就不一样。我的侄女,在二零零几年到美国时,她父亲就给了约3.8万的美金。而现在留学或者移民美国的方式就更多了。
随着全球经济平衡不断打破和建立,中国的移民现在不只是为了最好的教育来到美国。这跟我当时的情况完全不同。
微信扫一扫
关注该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