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常常会听说的某某在农村盖了座“别墅”,有人会嗤之以鼻:切,一座农村小楼算什么别墅!其实说它是别墅也没错哦,一般说的“别墅”其实涵盖了两种物业类型:一种是House,一种是Villa,其中villa特指那类独门独院,并拥有私家花园的独立式住宅。
由于Villa型的住宅私密性强,且占地面积较广,所以这类“别墅”型的住宅在很多国家被定位为:价格昂贵的“高端住宅”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“豪宅”啦。
不过,这一现象却在新西兰被打破了,因为在新西兰,你会发现:无论穷人还是富人,大都住在这种带有私家花园的Villa里!
华人移民由于勤劳,大都会在新西兰实现自己的”别墅“梦。也就是说,在这里你只要不懒惰,勤奋工作,大都会成为有房有车的中产阶级。
这条小街两侧的住宅全都是villa(别墅)。但是,你可别认为住在这里的居民都是富豪啥的,实则呢,这里的居民大都是工薪阶层(中产阶级)。
在新西兰,住宅区域大体划分为三种类型,富人区,中产区和贫民区。在这里,“中产区”是最常见的一种住宅区。
之所以这样的局面,因为在新西兰,中产阶级是个庞大的群体。
一般地,在惠灵顿,这种类型的别墅价格在40万新币至50万新币之间(大概等于两百万人民币)。
注:新西兰的年平均工资大致在4万新币。在新西兰购房一般是二八贷款,房贷利率在4.9--5.9之间浮动。
在新西兰,“富人区”大多集中在海边或者湖边。有趣的是:新西兰的富人大多源自“农民”(农场主或者果园主等)。
一个现象是:新西兰的富人之所以成为“富人”,是他们辛勤工作和劳动的所得(是他们的应得);
再或者是:一个家族奋斗了半个世纪的“累积”。。基于此,在这里,人们仇富或者妒富的现象甚少。
在新西兰,贫民阶层大都源自:当地的原住民,毛利人,附近的岛国移民(例如斐济国),或者从其他国家过来的新移民,和一些难民等(注:新西兰是联合国难民安置国之一)。
平日里,这部分人大都靠着政府的救济金过活,所以,基于经济上的拮据,他们要么住在政府提供的公屋里;要么住在租金或者售价都较便宜的住宅区,即,所谓的“贫民区”。
再一个现象是,在新西兰,许多“新移民和难民们”经过一番打拼后,会搬离“贫民区”。所以,最终,留在新西兰贫民区里的居民大都是:毛利人和附近岛国过来的居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