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舟天下

关注方舟公众号

最新移民资讯不错过

已有账号,直接登录
首页 > 生活资讯 > 资讯详情
孩子在香港读书、努力融入香港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?
2017-07-31 1797

女儿满八岁了,离开媒体工作的我,终于第一次有时间,为她筹备生日会。

邀请了六位好朋友参加生日会,挑选了一些女儿从小到大的照片以及和六位好朋友的合影,做成了一面照片墙。看着她刚出生、蹒跚学步到亭亭玉立,与好朋友一起上学、一起庆祝生日、一起去迪士尼玩,日子就这样沉淀在照片里,这一张张的照片,都记录了在香港生活的分分秒秒,融入不易,但我们一直在努力。

女儿念小班开始,举家搬去香港

女儿在香港出生,但两岁前一直在深圳,直至2010年5月,决定带她回香港读幼儿班(N1,即内地的小小班)。我们在这间学校只读了一年幼儿班,但一直感恩于心,每年圣诞节都会带上圣诞卡片和礼物,探望学校的老师,感谢对女儿充满爱心的启蒙教育。

这间学校并非坊间名校,规模很小,但老师和姐姐对小朋友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,提供很多延展服务,对双职家长有充足的支援。

女儿刚入学时,完全听不懂粤语,因此很安静,甚少说话。班主任破例允许她带自己最爱的娃娃上学,直至完全适应才让她将娃娃留在家里。班主任的普通话很普通,但与女儿对话时,以浅显的广东话配合动作,务求她明白,也经常邀请她回答问题,增强她的自信心。一年后离开这间学校时,女儿的广东话已比较流利,性格开朗多了,这也令她在新学校里语言问题不再成为障碍。

女儿进入天主教会幼儿园,“我”做孩子们的“故事妈妈”

进了幼稚园(即内地的小班),“融入”才真正成为新的一课。女儿上的是传统天主教女校,算是名校,同学绝大多数都是本地中产家长,我们这样的家庭背景非常少见。在与同学家长相熟之后,不止一位家长对我说,“你是我的第一位内地朋友。”所谓朋友,并非仅仅相识,而是可以深入交流,谈天说地的朋友。

从陌生、试探到融入,确实有一段漫长的心路历程要走。这样的过程,可能内地妈妈很难理解,即使是从中小城市移民进入北上广深,你和周围人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还是相通的,但香港的文字和语言和内地完全不同,在这里所谓的圈子也比内地要难建立。我经常想起这麽一句话,所谓移民,就是把你连根拔起,你的过去,你的圈子,一切都要从头开始。

刚开学时,学校邀请家长担任“故事妈妈”,家长反应并不热烈,因为女儿读的下午班,家长来学校讲故事,需要中午请假。当时我还在媒体工作,时间比较灵活,因此做过多次“故事妈妈”。起初用不那么纯正的粤语讲故事,讲之前都要请教本地同事,教我用广东话怎么表达。后来老师对我说,不如你用普通话讲,小朋友也要多学普通话。

幼稚园三年,做“故事妈妈”我已是相当得心应手,除了精心挑选经典绘本外,我还会准备一些道具,让小朋友可以上台玩游戏,因此每次讲故事,孩子们都争先恐后举手,希望可以参与,课室里好不热闹。

做“故事妈妈”令我和老师多了接触,老师甚至会提供一些制作道具及设计游戏的建议,令效果更好。每次我去讲故事,女儿都兴高采烈,有几次讲完故事,她回来说,有小朋友对她说,“我好喜欢你妈咪,讲故事好好玩!”

做“故事妈妈”,踏出融入的第一步。在参与学校活动或同学生日会时,与同学家长有了更多的接触,渐渐地交了一些朋友。

其实,积极和孩子一起参与学校活动,与老师和家长建立联系,增强融入感,增强孩子的自信心,无论是在内地还是香港,都是必修一课。但与内地需要送红包或送礼物不同的是,女儿在香港读书七年,从来无需为这些事情烦恼,在圣诞节送一盒曲奇或巧克力给全体老师、敬师节送谢师卡给老师表达谢意,足矣。

技能交换,从学广东话到教普通话

和女儿参与学校集体活动时,我会大方地和她说普通话,与其他家长和小朋友说广东话,承认自己的与众不同,努力将“与众不同”变成优势,有何不好呢?

从幼稚园开始,我们就带她走了不少地方,包括内地多个城市、日本、东南亚、欧洲等,她对内地的认识较其他同学更多一些。幼稚园学习“认识中国”那一部分时,老师问有谁去过北京,全班就她一个举手。她回来告诉我,那天几乎都是她一人不停地发言,不停地说在北京的经历,很兴奋。

她的学校以广东话教中文,其余的教学语言为英文。毕竟广东话不是母语,女儿也会遇到一些问题。如幼稚园上课发言时,偶尔想不起广东话的表达方式,便转用普通话,惹同学哄堂大笑。随着年岁渐长,她也有了自己的应对方式,遇到不明白或不会说的粤语,她向同学请教,并以教同学普通话为回馈,很快迈过了这个槛。

读小学后,普通话课的成绩并不计入排名时的总分,但需要笔试和口试。第一次大考前,有同学家长请我录下普通话课文,帮助小朋友应对口试。从此,考试前录音分享成了“例行公事”,我会花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录制普通话课本,分享给一些有需要的同学。

大家渐渐知道女儿来自普通话家庭,有时有同学家长询问我,某个粤语用普通话怎么表达,或请我指点一下孩子的普通话,我都乐意帮忙。我也经常得到别人的帮助,女儿中文课用广东话作“说话练习”,即用广东话口语讲述一件事情,时间一两分钟,这要求对广东话口语运用相当纯熟。这项练习她得分总不太高,因为老师评点说“书面语偏多”。女儿好朋友的家长主动帮我修改,将普通话表达法改为广东话,再录音指导女儿,令她的表现大为改善。

其实,无论是在内地读书还是在香港读书,孩子可能都会遇到一些难题,或是学业上的,或是人际关系上的,或是如我们这样,是语言和文化上的难题。我的经验是,和孩子一起面对,努力改善,取长补短,将优势一面尽量发挥出来,将弱势一面慢慢填平,不再成为你学业或生活上的羁绊,这样可以令家长和孩子的内心变得更强大。

获得接纳与认同

大家的关系愈走愈近,我们也多了不少本地家长的好朋友,大家周末或假期也会约出来喝茶、行山或玩耍,也会互相邀请来家里玩。接触多了,大家会聊到一些稍深入的话题,例如两地的差异、对内地或香港的看法,有时大家见解并不一致,但求同存异,坦诚相待,大家看问题都多了另一个角度。世界正是因为多元,才变多姿多彩呀!

无论是在哪里读书,要获得别人的认同与接纳,并不在于你来自哪里,你的语言是否纯正,而是大家的气场是否相投。融入的秘决无他,唯有真诚待人。“路遥知马力,日久见人心”,家长的为人和素质,还有孩子的素质,都是决定别人是否乐意与你做朋友,是否希望孩子与你的孩子做朋友的关键因素。

记得我的一位本地同事曾对我说,你若认同香港正面的价值观,真正把自己当成香港人一分子,关心社会,为香港前途或喜或忧,真的无须担心融入的问题,因为香港就是你的家,你就是七百万港人之一。

如今女儿已经读小三,成绩优秀,乐观自信,曾有几位同学家长特意告诉我,女儿很热心,在某个科目上主动帮助同学,很感激。老师也经常请她帮手做事,或纠正其他小朋友普通话,或为同学讲解英文语法,帮助她们订正功课。老师对她的评语是:“一位积极向上和乐意合作的孩子,对周围的同学常有正面影响。”

融入并非迎合,而是放开心扉,乐意与不同教育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,将心比心,探知更多未知的世界。加上真诚善良和乐于助人,定会收获满满的友情,对移居地也更有归属感,“此心安处是吾家”。